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1

  除了亲力亲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李振声还“运筹帷幄”,不断谋划粮食增产新方案。

  他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为我国增粮504.8亿斤。20xx年,李振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20xx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xx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 第3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面对国际上一度出现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声音,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他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回应。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边学习边实践的科研生活中,思维、心态、选择对我们处理自己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能让擅长者防患于未然,也会让懈怠者陷入焦虑和重复。前辈事迹中的哲思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的探索之程。祝愿大家在不断修正中取得新的进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2

  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五六月在田里指导选种;他在科研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带动学生们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把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

  在李振声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组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技术人员,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年逾九旬,已不能亲自去田间地头,但李振声依然心系科研。他经常向学生了解远缘杂交小麦育种最新进展、“滨海草带”建设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李振声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3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遇到连续大旱,村里人把树皮都吃光了。因为饥饿,他父亲患上严重的胃病,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这让李振声深知粮食的珍贵。

  1948年,完成高中二年级学业的'李振声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辍学到济南寻找工作。那时,山东农学院一则招生启事中的“免费食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试考成功,从此走上小麦育种的道路。1951年,李振声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工作。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被调往位于陕西杨凌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小麦条锈病一年能“吞掉”120多亿斤口粮,让本就吃不饱的中国人更加饥肠辘辘。在杨凌,李振声体会到条锈病的可怕:穿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裤子就会变成黄色,不少农民在田里抱头痛哭。

  小麦一旦感染条锈病,就会减产30%到50%,甚至绝产。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近亲繁殖”的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故事事迹4

  我国粮食产量多次徘徊,李振声都及时敲响警钟,提出增产对策。

  1991年至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1995年,李振声率领中国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组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报告。

  1999年至20xx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5年连续减产。20xx年,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的演讲,分析了连续5年减产的原因,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xx年,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0年前发表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逐一批驳,并果敢地提出“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思路。

  一个个响当当的科研创新成果和农业策略的落地,让李振声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xx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他并未止步。

  “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

  20xx年,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历经5年攻关,实现环渤海地区增粮200多亿斤。20xx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又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