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交流和理解。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朗读者的的观后感吗?这里为大家分享朗读者的的观后感,快来学习吧!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1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火了,引起的网络热议也多了,作为一名热心观众,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档节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偶尔能借着“积累作文素材”的幌子让自己的心灵放飞一下,而《朗读者》就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我喜爱节目中一个又一个让人潸然泪下又让人莞尔一笑的小访谈,乐于倾听沾满尘世烟火的记忆里毫发毕现的真实经历,热衷于用双眼去窥探人性中鲜为人知的光辉。

有人说这档节目中朗读者的故事的吸引力盖过了朗读者本身所朗读的内容,造成了文学的忽略和贫瘠。但是我想说,不可否认的是,故事的确引人入胜,部分朗读者的朗读水准也确实不孚众望,但至少像我这样的欣赏者并没有忽略朗读者所朗读的文学本身。相反,我觉得正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普遍共鸣。更何况,这些小故事能赋予观众“抛砖引玉”的感觉,能激活观众更多更深层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什么。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导演李安说得好,我们在艺术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机正在把这个时代变得膨胀起来。当太多人都在膨胀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沉潜自己,真正地去读一本书,去感受生活在文字里鲜活的角色,体验其中描绘的时代色彩?《朗读者》只是变换一种形式,通过个人故事里裹挟着的情感让听众去领悟文学作品里潜藏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由这些真实故事所引发的我们的思考也升华了这档节目的核心价值。它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柔软,呼唤脑海中历历在目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场景。

董卿说,“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在每期节目最开始的部分,董卿都会在谈论主题的选择的同时也常常会引用很多文学作品来阐述这期节目主题词的内涵以及选择它的原因。而在阐释的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能够对主题词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她往往会引用许多文学作品以及一些作家、诗人所说过的话。这些话语也往往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想要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全民阅读的氛围,只是这大概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时间的沉淀中显其光华。

像是一剂强心针的注射,尽管每期节目的主题词都平淡无奇,恰如走马灯的生活里一抹浮光掠影,但是当我们真正再次听到并思考这些词时,我们又仿佛领略其深刻的底蕴了。陪伴、遇见、勇气、礼物等等等等,正是这些琐碎的事物构成了生活的总和,给予我们继续向前的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并借此跳脱柴米油盐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价值期许。”《朗读者》这档节目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又能丰富自己内在的精神平台。

希望《朗读者》的观众们可以对节目中的朗读者多一些理解,毕竟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很细致又饱含深情的朗读。我们的目光不该囿于这些无足轻重的形式,朗读本身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更多关注和尊重的是千姿百态的故事和灿若新生的文学。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2

作为央视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转型制作人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被问及感受时,董卿坦言,我的确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热情在其中,可能会更为厚爱。“一个节目能够唤起内心最美好的记忆,真的是功德无量,但是做制作人之后,辛苦也的确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董卿说,“播出前的确是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经常凌晨三四点从机房出来,希望能够过了这一阵找时间补补觉。”

对于“朗读者”的选择,董卿说,“各行各业有影响力、有知名度、对社会有贡献、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的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普通人,普通人的选择是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或者他的品质我觉得在当下值得推广的,都可以是我们的朗读者。我今天听到很多像小武、小江他们的朗读之后又有了新的思路,我觉得节目是可以不断地微调的,可以为真正有表达意愿的人开辟一个专门的舞台,现在已经有‘朗读亭’线下的活动了,不妨在节目当中也开通这样的时间,真实的声音是非常可贵的,从某些层面来讲真实胜过完美,真实也是艺术所追求的生命所在。”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3

我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

观看了《朗读者》第七期以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对惠英红的父亲印象深刻,可能是缘于我们的父亲很相像吧。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道背影,笨拙、沉默、不善言谈。毫无疑问,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不太会表达爱的人,但是他给我留下的记忆,总是有温度的。

小时候,我对他的记忆是淡薄的。他几乎从未管过我,他和妈妈都是双职工,只是下班回家了才抱抱我,给我洗衣服,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但是陪我的时间却很短暂,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少,很模糊,也很陌生。依稀记得,他很高大。

懂事之后我一直和父母生活,他上班总是很忙,不太见得到他。他只要一回家就会先将我抱在怀里,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我紧紧地盯着他的大眼睛,希望从中看到些什么。在那清澈的眼眸里,有着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意,可惜,他不会表达。只是将我的小脸贴在他的大脸上,感受我的温度。他只会抱抱我,因为对他的爱让我无限眷恋他怀抱的温度。又到了分离时刻,他提着沉重的大背包,在我和妈妈的注视下登上了火车,他很刻意地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冲我和妈妈摆了摆手,意思是他要走了,让我和妈妈多保重。我失落地低下头冲他大喊:“一定要走吗?”他苦涩地笑了笑,笑容充满了无奈,然后点了点头。我眼中尽是失望,充满不舍地看着他,冲他挥了挥手,他落寞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火车“呜呜”开动了,带走了爸爸,也带走了属于我的爱。

现在爸爸在家的时间多了,调动到了离家近的车站工作,只为方便照顾我。我别提多高兴了。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和他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每天不过问的是些琐碎的小事,他也逐渐变得更加沉默,两个人的关系越发淡了。我伏案写作业时悄悄观察他,哎!岁月不饶人,丝丝白发已向我说明了一切,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望向我的目光,永远是慈爱的。是的,他还是爱我的,只是爱得有些笨拙。

是的,我的确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可他也同其他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唯有父亲那慈爱的目光永不会变。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4

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6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手翻开十几本日记,其中的一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节,丈夫写下的一段话:“亲爱的,我想送给你最好的礼物。首先是一栋房子。还想送你一辆213越野吉普车。”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最佳梦想奖’。”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5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6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7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佳作频出,《唤爱》电影创作者同样关注现实题材,并独辟蹊径,残疾人群体、贫困家庭、苦难儿童,都是社会上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小童星张博翔切切实实地诠释了一个5岁孩子的“苦难史”,让看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影片取材于现实,但又能警醒现实和改变现实,相信《唤爱》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对成年人的警醒。通常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固定负荷的,尤其是孩子,5岁孙家宝的遭遇本属人生重创,但他对亲情的执念,如迎风飘摇的旗帜,是一种精神支撑,从而在他小小年纪激发了无限的潜能。

《唤爱》凭借其自身独辟蹊径的题材、过硬的影片质量及蕴含的深沉感动曾先后曾入围美国金门国际电影节、美国民族国际电影节、美国长岛国际电影节及北京青年影展。此次定档3月23日,与好莱坞特效大片《美女与野兽》、《金刚:骷髅岛》展开正面较量,希望让观众看到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家庭励志影片。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篇8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 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无数的告别也构成了人生百态。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朗读者的的观后感(8篇免费下载)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