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读书、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紧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做思想型教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1
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在这个学年中,我和平时一样都是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我很乐意跟大家说一说在这一年中我的工作状况。
一、端正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所以,我先从自己的思想入手。在这一年中我参加了新教材、新大纲的培训,对新教材、新大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可能有的人会以为短短的几天学习,学不了什么,但是我想只要你认真的去学的话,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同时,我还参加了教办组织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的专题讲座,确立"教育实现的主体是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不断研究新大纲,新教材。
对于教学,我是一个新手;对于新大纲、新教材,我更是一个新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新教材,为了更好的了解新的课堂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目的,我在教学之余利用电脑网上资源和学校订的有关书刊,透过各种途径去研究新大纲。
在每一个学期初,我就开始去翻阅新教材,了解这一册教材的资料和各个知识的关联点,做到了解并熟悉教材。
三、支持并用心进行课堂改革。
当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到顺德这个美丽的城市的时候,我正好是教龄满一年。作为一个新的教师,我对这一次的课堂改革不仅仅是抱支持的态度而且我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和用心进行课堂改革。
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学校走出来,踏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对于这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都较易理解,因为我们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小,教学模式尚未定下来。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都是注意不断探索各种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尝试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教学中发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送给人家鱼来填饱肚子,不如教他们捕鱼的方法。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教学上也是十分适当的。
所以,在平时,我都是先让学生去预习,试着去做新的资料,当他们出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先产生一种求知欲,再适时也告诉他们方法,这样,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就会有更深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对于那些想偷懒、不做作业的学生,我经常对他们说:抄答案是没有用的,书本上的答案老师都明白,但如果老师只告诉你答案,而你没掌握其方法,以后出现同一问题你又不会做了。就好像这天早上你妈妈帮你穿上衣服,如果你没有弄清楚穿衣服时,是先套上头,还是先扣纽扣,明天你一样不会穿衣服。使学生明白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同时,因为我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平时,我除了利用品德课和班队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在平时我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教师和工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成果也不一样。工人如果不认真生产,那么他们生产出的可能只是一个两个劣质产品,而教师如果不留意的话,培养出的学生不只可能是成绩不好差生,还有可能是为害社会、为害人民的社会败类。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当讲到《《青蛙吃害虫》》一课时,我首先是让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害虫"这两个字的意思,当学生明白害虫对人类有害以后我就反问:既然"害虫"对人类有害,那该不该被消灭?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我又反问,那青蛙帮我们人类消灭害虫,你说青蛙是对人类有好处的还是对人类有害的?从而,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2
8月2日、3日、4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关于集体备课
1、集集体智慧,备有效教案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他使教师上课方便了许多,实用价值远比自己个人备的教案和教参上的一些教案实用得多。
2、享集体资源创教育佳绩
我们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要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等等,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无形之中相互之间进行了取长补短,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集体备课后的教案,让全县教师资源共享,是教育的一笔财富,得益的更是学生。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教育明天会更好!
二、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听了沂南一小夏萍老师做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和里庄小学王慧老师做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观摩了几节名师课堂教学,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天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
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